English

热门专业 热中有忧

1998-03-2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实习生 王文利 我有话说

’98春季北京高校应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一些几年前就业面较宽的热门专业毕业生也难找到一份较为满意的工作。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管专业的一位同学在与笔者交谈时,忐忑不安地说:“求职材料递了几份,但心里没底,因为竞争的人太多。”中央财经大学银行货币专业的一位同学谈及找工作之事,连声叹道:“难!难!难!”

北京市教委学生处处长甘北林告诉笔者,近年来,一些热门专业毕业生,如管理、外贸、财经、外语等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一度为学校和考生看好的热门专业出现“滞销”现象,原因何在呢?笔者为此走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许多专家指出,原因很多,除经济形势、行业的兴衰变化以及学生的就业思想存在某些问题、对职业期望值过高等因素外,一些学校在争办热门专业中存在的某些盲目性更是上述现象产生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盲目性给热门专业建设带来诸多问题。有的院校设置热门专业时,对市场需求缺乏长远的预测和科学的判断,致使同类专业重复设置,毕业生相对过剩,造成新的人才浪费和教育资源浪费。据了解,我国许多大学都设有财会专业。全国理、工、医、农、师范、政法、体育等院校几乎都办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涉外会计等专业。有的理工科大学几年前连一个财经类的教研室甚至教研组的教研机构都没有,但几年后竟然办起了经济管理学院、商贸学院、商法学院等院一级教研机构。

个别院校片面追求专业名称的外部包装和广告效应,专业牌子经常换,但师资、课程、教材几乎没变,或直接更名易姓,把“图书馆系”改名为“信息管理系”;或在原专业名称之前或之后加一些诱人的词语,如“国际”、“商务”、“管理”等;或增设一些与本学科有些联系(即使牵强附会)的热门专业方向,如“汉语文学专业”加注“影视文学”、“中英文秘书”、“经济文秘”等方向,“哲学专业”加注“设计装潢美学”、“现代管理哲学”等方向。

有些院校热门专业的专业定位和教学计划相矛盾。如华东某校旅游专业的专业定位是培养宏观策划的高级旅游人才,教学计划中的毕业实习却安排在饭店干操作性服务工作,与培养目标不相衔接。部分专业设计的专业方向有名无实。常见的是某一专业只有某一方向的师资实力稍雄厚,教学计划中列出的其他方向,有的实际上只有一个教师。

热门专业大多也是新建专业,匆匆上马,师资不足,引进困难,在一些院校中,或造成在职教师超负荷运转,或只好用相关专业或毫不相关专业的师资来补充,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如华中某省一师专学校,新设了法律和投资专业,因师资缺乏,无奈让原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承担投资和行政诉讼法课程的教学任务。对这些教师来说,热门专业的教学内容同样是一种新的知识,需要重新学习。有些热门专业,如旅游、广告、新闻等,实践色彩很浓,而许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学校也难以给学生提供综合实践条件,教学质量堪忧。

许多院校的热门专业是为了图生存、发展,依托原有的专业和师资设置的,因此,大多带有依托背景的色彩,缺乏特色。华东某市曾经对全市新建的旅游专业进行了一次合格评估,发现以管理学院为依托的往往显示出管理特色,以历史系为背景的多显示旅游文化特色,师范性院校的旅游专业常表现出较浓的师范色彩,缺乏主体特色。热门专业的教师多数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故科研大多依靠原来的学科,论文、项目及专著都带有原来学科的色彩。热门专业的科研、教研与其他专业相比,比较薄弱。

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北京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所张兴教授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高校要生存发展,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办学,调整专业结构,设置热门专业,但由于一些高校对人才市场预测的不准确以及人才培养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加上国家对高校办学行为的调控体系又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部分高校为了自身利益,不可避免地出现乱设专业、乱办班等盲目现象。上述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势必造成热门专业教育质量下降,热门专业人才供过于求,导致高教内部专业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高教整体布局,带来教育资源新的浪费。

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钟秉林说,一方面要加强宏观管理,建立健全教育评估制度,通过教育评估,指导和规范高校办学行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高校自主办学、自我约束的机制。北京市教委计划处线联平处长在谈及这一问题时说,高校在设置新专业时,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要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人才市场作准确预测。要不断拓宽专业口径,扩展专业内涵,以适应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